游中央大街 寻红色印记

——探寻百年老街的独特魅力(红色遗址篇)

2024年04月10日  |  来源:人民视点

 人民视点黑龙江讯(陆铁男 闫乃军)中央大街是一条百年历史大街,被誉为开放式建筑艺术博物馆,哈尔滨又是一座英雄之城,至今大街两侧保留了18处红色历史印记,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纪念地。走在这条百年老街上,您可以参观东北地区第一次党代会遗址、哈尔滨国际交通局、天马广告社……那一座座矗立在历史尘烟下的旧址,见证了哈尔滨早期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地的历史,书写了这座英雄城市的不凡篇章。

天马广告社遗址 哈尔滨党史纪念馆

西十五道街33号矗立着一栋三层小楼,这里现在是哈尔滨党史纪念馆所在地。1933年,著名文化战士金剑啸在这里创办了地下党组织和左翼文化人士的联络点——天马广告社,以此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文艺活动。金剑啸周围,团结了萧军、萧红、罗锋等人。1934年6月,天马广告社被关闭。承载红色历史的传奇洋房一度隐入市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图片 1.png

(天马广告社原址现貌)

中共北满特委扩大会议遗址

道里区西十五道街(原中国十五道街)9号,有一幢中国老式的三层楼房,青砖砌筑,磨砖出檐,石灰抹面。这幢楼房是哈尔滨较古老的建筑,历经沧桑,已有近百年历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幢楼三楼的一间屋子,曾是中共北满特委书记兼哈尔滨市委书记孟坚的住处。1930年的一天,中共满洲省委书记陈潭秋在这里被敌人逮捕。陈潭秋等人以超人的毅力忍受着敌人的折磨,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共产党员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图片 2.png

(中共北满特委扩大会议遗址)

哈尔滨通讯社遗址

道里区西十四道街当时叫东透笼街,形成于1903年,1925年改为中国十四道街,新中国成立后改为西十四道街。1923年9月16日,中共党员陈为人、李震瀛在道里区西十四道街52号领导创办了哈尔滨通讯社。该社既是党的宣传阵地,也是建党的组织基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哈尔滨创办的第一个新闻通讯社。

图片 3.png

(哈尔滨通讯社原址现貌)

乐天照相馆遗址

作家方未艾20世纪30年代曾在《东三省商报》副刊任主编,他曾在《党史纵横》发表一篇题为《乐天照相馆的秘密》的回忆文章。文中说,1932年5月的一天,他去道里中国八道街(后迁中国十四道街)的乐天照相馆照相,结识了照相馆经理孙乐天,后来知道孙乐天是国际情报组织人员,乐天照相馆是一个秘密的情报联络中心。

图片 4.png

(乐天照相馆原址现貌)

《东北早报》社遗址

坐落在道里西十四道街15号的这幢平房,在20世纪20年代是我党在东北创办的第一张报纸——《东北早报》报社旧址。于1925年8月15日在此创刊。《东北早报》虽然仅存在四个多月,发行份数不多,但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满地区创办的第一家公开报纸,在报业发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图片 5.png

(东北早报社原址现貌)

党的秘密接头点——卫斯理教会

道里区端街46号(今尚志幼儿园)是党的一个秘密活动联络点。1923年党组织在哈尔滨建立后,广大党员、团员为了确保安全,防止敌人破坏,工作中采取单线联系,实行以暗号秘密碰头办法,曾选择基督教卫斯理教会为接头地点,是我党从事地下工作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接头点。

图片 6.png

(卫斯理教会原址现貌)

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遗址

1927年10月24日,在中共党员陈为人主持下,在道里区西十三道街48号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哈尔滨、吉林、大连、奉天、长春等地代表14人参加会议,会上成立了统一领导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中共满洲临时省委。开会处在大楼院内南面一处平房,在中共满洲临时省委的直接领导下, 反日救国会组织相继成立,爱国官兵组成各种名目的抗日义勇军,迅速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斗争浪潮。

图片 7.png

(东北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

赵尚志养伤处遗址

哈尔滨道里区西十三道街(原中国十三道街)17号,有一幢青砖砌成的中国老式二层楼房。解放后,经过整修,依然独有风采。在1933年3月间,东北抗联著名将领、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就在这幢楼的二楼一间屋子里养伤治病,并从这里再次走上抗日疆场。

图片 8.png

(赵尚志养伤处原址现貌)

中共满洲省委扩大会议遗址

在道里区中国十一道街13号(今西十一道街23号),有一座半地下室的房子,1933年,中共满洲省委扩大会议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给中共满洲省委发来的《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省委扩大会议后,与会者立即将会议精神向各地传达贯彻,使中国共产党及所领导的游击队改变了过去孤立无援的处境,东北的抗日斗争在战略、策略上有了重大转折。

图片 9.png

(中共满洲省委扩大会议原址现貌)

共产国际在哈设立秘密机关——英亚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在列宁领导下,共产国际于1919年3月成立。1921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作出在伊尔库茨克建立远东书记处的决议,并派人到中国帮助建党和宣传马列主义,英亚社全称叫英吉利•亚细亚电报通讯社,是共产国际在哈尔滨设立的秘密宣传机关之一。

图片 10.png

(英亚社原址现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筹备会遗址

坐落在中央大街89号的马迭尔宾馆,作为东北局招待处,曾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多党合作,为我国多党合作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9月,新政协筹备活动在此进行,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先驱者们就在这里,为新中国的命运、中华民族的未来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 11.png

(马迭尔宾馆原址现貌)

中共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遗址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哈尔滨党组织于4月初在道里外国四道街14号成立秘密接待站,先后接待和护送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等40多名党代表安全赴苏。为了保证中共“六大”在苏的顺利召开,红色交通线上的这个秘密接待站立下了汗马功劳。

图片 12.png

(护送中共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遗址)

《大北新报画刊》编辑部遗址

红霞街43号原是《大北新报画刊》编辑部,共产党员金剑啸利用日本人办报刊不受伪警特机关检查的有利条件,以诗、文和漫画、照片等形式,曲折、影射地揭露、讽刺日伪统治者,同时以介绍“世界名人”、“世界名画”为名,暗示地宣传革命思想,唤起人民群众觉悟。

图片 13.png

(《大北新报画刊》编辑部原址新貌)

哈尔滨口琴社遗址

1935年4月1日,哈尔滨口琴社在一阵鞭炮声中成立,袁亚成任社长。口琴社组织队员演出,以音乐的表达方式宣传革命思想,同时还资助左翼文人的革命活动。他们演绎的《沈阳月》旋律激昂、悲怆,让人们仿佛看到了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残暴,激起了在铁蹄下呻吟的东北人民仇恨日本帝国主义的情感。

图片 14.png

(哈尔滨口琴社原址现貌)

一毛钱饭馆遗址

1932年冬,中共满洲省委联络哈尔滨左翼文化人士,在道里中国四道街5号(西四道街5号)开办一毛钱饭馆,不仅为左翼文化人锯决了生活出路,成为哈尔滨左翼文化人经常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我党在这里设的秘密联络点。我党领导的左翼文化战士,用正义和热血写下了一篇篇刺向敌人心脏的文章,鼓舞了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精神。

图片 15.png

(“一毛钱饭馆“原址现貌)

“中华客栈”遗址

俞秀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人之一,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成员。1921年初,俞秀松受少共国际的邀请及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委托,前往苏联学习。3月底由上海出发,4月4日到哈尔滨,在哈尔滨停留了4天,就住在道里中国三道街(现西三道街4号)的中华客栈,在中央大街留下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足迹。

图片 16.png

(“中华客栈”原址现貌)

哈尔滨青年学院遗址

坐落在道里区中医街7号的哈尔滨青年学院,是中共哈尔滨地下党组织1923年11月22日创办的。由陈为人、李震瀛创办,目的是通过此阵地开展革命活动,培养教育进步青年,为发展和壮大党团组织创造条件。他们的频繁活动在哈尔滨留下了革命的火种,使东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逐步掀起革命斗争的热潮。

图片 17.png

(哈尔滨青年学院原址现貌)

哈尔滨国际交通局遗址

西头道街41号的哈尔滨国际交通局曾经是一个秘密的政治交通组织,承担着中共东北地下党组织与第三国际之间的联系工作。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中国共产党经常派人到苏联,学习苏联革命斗争的经验,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因此形成了一条哈尔滨经满洲里至苏联的秘密国际交通线。

图片 18.png

(哈尔滨国际交通局原址现貌)

从经纬街入口一直延绵至防洪纪念塔,每一栋红色印记都见证了中央大街早期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地的历史,这一路的红色是昂扬奋进的百炼成钢,是艰辛磨砺的玉汝于成,是烈烈燃烧的不熄火炬,是精神血脉的薪火相传,为这条百年老街注入了永不褪色的红色文化,凝聚起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责编:余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