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努力打造山水秀美生态强市

2024年03月25日  |  来源:人民视点

人民视点安徽讯(计国亚 李兴祥 董娇娇 沈家云)“十四五”以来,安徽省滁州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关键之举,狠抓深度治理、深入整改、深化改革、深耕产业,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获全省优秀等次,滁州市生态环境局还首次获“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省、市主流媒体作了宣传报道,引起中央主流媒体特别关注和专访。

深抓污染治理,扮靓“高颜值”生态

天更蓝。2023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33.6ug/m3,高于去年同期1.6ug/m3,优于年度目标(39微克/立方米)5.4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扣除沙尘异常超标天后达80.3%,优于年度目标(78.7%)1.6%;秸秆禁烧实现“零火点”。高质量完成减排、“三整治一保障”任务。水更绿。全市20 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为 85%,高于考核目标15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第一,其中上半年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第29位;根据苏皖第二轮长江生态补偿协议,滁州市将获江苏省生态补偿3000万元。县级及以上在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土更净。全市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年保持100%,在全省率先完成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调查,圆满完成重金属减排国家考核任务。

深挖突出问题,坚持“高标准”整改

落实“自查从宽、被查从严”,聚力刀刃向内找问题,每月拍摄市级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深入开展“1+1+N”等专项攻坚行动,中央及省历年交办滁州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1455 个,已销号1368个,其余87 个问题均按时序推进。2023 年第三轮省环保督察交办56个问题已完成16个,196 件信访件已完成185件。

深化体制改革,推动“高效率”治理

升级治理体系。落实在全省率先出台的《滁州市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滁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空气质量、地表水断面、市级饮用水源生态补偿管理办法,逐步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协同推动河(湖)林长制改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6.3%,明湖成功创成全国首批国家级幸福湖。落实“双碳”战略。滁州市是全国首批 23 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之一,根据《中国气候投融资指数报告(2023)》统计,与北京、上海等城市共同进入全国第一梯队,总投资 6985 亿元,居全国第一,入库重点项目265个,居全国第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全市优良生态指标物种数实现增长,蝴蝶种类2020年以前记录57种,2021年87种,目前达102种,世界濒危物种“桃花水母”再现滁州市区,“鸟中国宝”东方白鹳来滁越冬。  

深促产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提振绿色产业。积极推动“新三样”,全球光伏20强有9 家落户滁州,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产值1362亿元、增长56%,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企业达483家。推动绿色转型。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绿色工厂9家,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签约、开工、投产项目102个,投资额超1500亿元。全市风电、水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70亿千瓦时,居全省第一。

下一步,滁州市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努力打造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攻坚污染防治。坚持依法精准科学治污,努力实现“开门红”。保卫蓝天。开展“战臭氧保优良”“秋冬会战保健康”和“轻度保良”攻坚行动,加强静稳等不利气象条件管控和降低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协同控制,力争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保卫碧水。落实“一断一策”,实施市本级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等一批重点工程,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完成4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确保国省控断面达标。保卫净土。持续推进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源头防治,加快省级“无废城市”建设和新污染物治理。整治问题。一体推进中央及省环保督察反馈等各类问题整改,完成年度销号任务。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防控重点领域环境风险。

推动绿色转型。推动产业、能源、用地和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大力发展八大新兴产业,推动“新三样”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推动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铁路、港口、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铁路运输、水运比例;坚持“多规合一”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快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建立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皖东气候投融资联盟。

拓展生态空间。积极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强化淮河、滁河等岸线和来安池杉湖、明光女山湖、凤阳花园湖等重要湿地保护与修复,确保湿地保护率达58%以上。统筹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林业,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建设等,培育产业集群,把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扩大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健全保障体系。统筹汇聚资源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强法治。深入实施《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滁州市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滁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和司法衔接,严惩环境违法行为。扩市场。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推进排污权等改革,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用好滁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用科技。开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新场景,拓展“1245”大气污染综合防控体系和清流河水质自动检测系统功能。优政策。健全政府主导的生态环境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

滁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子非向中央主流媒体介绍了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曹哨兵、市委书记许继伟、市长吴劲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介绍了滁州市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的忠诚干净担当……

 


(责编:薛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