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人传承背包精神,薪火相传 ——助力乡村振兴与金融服务创新

2024年05月08日  |  来源:人民视点

人民视点山西讯(李跟喜 通讯员 王玮琎 李悦清)一本厚厚的账本,精确记载着农信人的点点滴滴;一盘铮亮的珠算,默默见证着农信社的茁壮成长;一双磨破的脚踝,脚踏实地地走过了漫山遍野。农信前辈们总说,背包精神不仅仅属于过去,它不断的传承,指引着我们前行

老一辈的农信人背起帆布包,装上公章、票据、复写纸,用自己的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他们凭借手里的算盘和背包,被广大农民群众称为“背包银行”。主动上门的服务意识,被称为“背包精神”。时过境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背包银行从形式到内容,它都有了变化,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变成了汽车,帆布包变成了单肩包,但服务“三农”的“背包精神”始终延续下来没有变。

如今,时代的发展早已不需要我们一笔一划的手工记账,不需要我们手托着珠算进行计算,也不需要我们靠着双脚上山下乡办业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个背包时代的结束。一尺柜台、一把座椅、一台电脑,这是前台综合柜员每天的工作缩影,十年如一日,服务着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践行着服务“三农”的宗旨,这何尝不是背包精神的一种体现。

现如今,农信人与时俱进,创新“背包”软硬装备,如ATM机、便民转账POS机、“智慧银行”的广泛应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拉近了与客户的距离,让城乡居民随时、随地、随心享受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通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纵横拓展,农信社逐步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实现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农信社的“服务背包”。

“背包精神”是农信人薪火相传的传家宝,从“土背包”到“科技背包”,不断升级的“服务背包”,不仅仅是装备技术上的迭代进步,更是一种农信服务精神的历史传承,体现了农信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不变情怀。新时代孕育着新思想,农信社转型提质踏上了新征程。面对新常态,农信人对“背包精神”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进一步诠释。新时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农信人已将服务植根于心、外化于行,必将有力地推动农信社整体经营发展和区域市场竞争力逐年提升。

今年以来,我社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组织数名客户经理背包下乡,积极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传统特色产品;二是不断推进信用工程建设,通过客户经理下乡入户,对农户及其他自然人客户信息档案资料详细摸底、认真收集、评级授信,对有合理信贷需求的农户信贷投放实现“三个全覆盖”,全方位、深层次满足“三农”资金需求。

一、背包下乡帮助小微排忧解难

我行通过背包下乡,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扩大农户就业面,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始终把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作为战略重点,做大“小微”,做细“小微”;二是对省市县三级政府及银商合作、银税合作等推荐客户进行全面合作;三是大力支持符合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二、背包下乡做好金融精准扶贫

我行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农户家中,持续做好金融精准扶贫。一是持续做好投放工作,充分利用当前春耕备耕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对符合“四有两好”标准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信贷支持,确保力度不减、速度不降、节奏不慢。二是加强扶贫贷款贷后管理,做好贷款本息催收、用途监测、贷后检查、风险补偿申请等工作。三是加强与扶贫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所发放的扶贫小额贷款全部纳入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范围,用好人行再贷款等优惠政策。

三、背包下乡强化服务渠道建设

我行组织员工上门服务,不断强化服务渠道建设,持续推广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化服务方式,探索建立“金融超市”新模式,利用现代化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加大“晋享系列”产品推广力度,提升现代技术手段获客能力。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为所在地的城乡居民、小微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提供“一站式、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

(责编:李樂)